盧俊宏 教授

3406 新品推荐 | 2025-09-16 18:19:16

盧俊宏 教授

分機:45201

E-mail:ljh25@ulive.pccu.edu.tw

學歷:

1998 哲學博士,美國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 (運動心理學專攻)

1983 碩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1980 學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現職:

​中國文化大學體育學系/運動教練研究所教授

亞洲暨南太平洋運動心理學學會(ASPASP)副會長

亞洲人體運動學學學會(ASK)副會長

大專體育學刊領域主編

經歷與專長:

國立體育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院長、榮譽教授

台灣運動心理學學會理事長、常務理事

台灣應用心理學學會常務理事

台灣運動心理學報主編

文化體育學刊總主編

應用心理編輯委員

台灣浮士德球協會理事長

JSM Anxiety and Depression 編輯委員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編輯委員

Journal of Health and Sport Science 審查委員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審查委員

Physiology and Behavior審查委員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審查委員

Psychological Reports審查委員

Peer J審查委員

The Scientific Page of Sports Medicine審查委員

Global Health and Science審查委員

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 審查委員

Plos One 審查委員

Journal of Sc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 審查委員

​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審查委員

馬來西亞博士論文外審教授

學術領域 :競技運動心理學、健身運動心理學、運動傷害心理學、

運動員壓力研究

學科: 運動心理學、教練心理學研究、運動心理測驗研究、

高等運動科學研究法、國際期刊撰寫研究

術科: 田徑、網球、游泳、重量訓練

連絡方式:E-mail:frankjlu@gmail.com

個人網頁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60752080925706/

榮譽與獎勵

2019 科技部『優秀運科研究獎』。

2018 文化大學『年度傑出研究獎』。

2017 文化大學『年度傑出研究獎』。

2016 文化大學『年度傑出研究獎』。

2016 亞洲運動學學會成立貢獻獎

2015 文化大學『年度傑出研究獎』。

2014 國立體育大學『年度傑出研究獎』。

2013 國立體育大學『年度傑出研究獎』。

2012 科技部『優秀運科研究獎』。

2011 國立體育大學『年度傑出研究獎』。

2010 國立體育大學『年度傑出研究獎』。

2010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傑出貢獻獎

論文著作

(一)英文期刊論文

Chiu, Y. H., Lu, F.J.H.,Gill, D. L., Lin, T.W., Chang, C.C., & Wu, S.C. (2019). Interaction of mindfulness disposition and Instructional self-talk on motor performance: a laboratory exploration. Peer J. DOI 10.7717/peerj.7034

Chou, C.C., Huang, M. Y., Lin, T. W., Lu, F.J.H., Chiu, Y.C., & Chen, J.F. (2019). Moderating Effect of Self-Esteem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ectionism and Creative Thinking among Collegiate Dancer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31(2), 188-197. DOI: 10.1080/10400419.2019.1606620

Lu, F., Gill, L.,Yang,M., Lee, P., Hsu, Y., Chiu, Y., & Kuan, G. (2018). Measuring Athletic Mental Energy (AME): Instrument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 2363. doi:10.3389/fpsyg.2018.02363.

Liu, H.Y., Chang, C. C., Gill, D.L., Wu, S.C., & Lu, F. J. H* (2018). Male weight trainers’ body dissatisfaction and exercise dependence: Mediating role of muscularity drive. Psychological Reports, 1-12. DOI: 10.1177/0033294118805010

Hsu, Y.W.*, & Lu, F. J. H.(2018). Older adults’ physical exercise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the mediating role of physical self-concept.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 1521-0472, DOI:10.1080/03601277.2018.1452882

Liu, H.Y., Lu, F. J. H*., Zhang, X.L., Gill, D.L., Chiu, Y.H., & Chan, S.W. (2018).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essor Indicator for Sport Performers (OSI-SP) in Taiwan. Measur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cience, 22, 263-274. doi.org/10.1080/1091367X.2018.1430577

Chang, K. H, Lu, F.J.H.,* Chyi, T., Hsu, Y. W., Chan, S. W., & Wang, E. T. W. (2018). Examining the stress-burnout relationship: the mediating role of negative thoughts. Peer J. DOI 10.7717/peerj.4181

Chyi, T., Lu, F.J.H.,* Wang, E. T. W. Hsu, Y. W., & Chang, K. H. (2017). Prediction of Life Stress on Athletes’Burnout: The Dual Role of Perceived Stress. Peer J. DOI 10.7717/peerj.4213

Lu, F.J.H., *; Lee, W.P., Chang, Y.K., Chou, C.C., Hsu, Y.W., Lin, J.H., & Gill, D.L. (2016). Interaction of athletes' resilience and coaches' social support on thestress-burnout relationship: A conjunctive moderation perspective,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22, 202-209.【SSCI, IF=1.86; Ranking in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 Tourism: 5/36】

Chiu, Y.H, Lu, F.J.H.,* Lin, J.H., Nien, C.L., Hsu, Y.W., & Liu, H.Y. (2016).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Perceived Stress Scale (PSS): Measurement Invariance Between Athletes and Non-athletes and Construct Validity. Peer J. 4, 2790. doi:10.7717/peerj.2790.

Lu, F. J. H., & Hsu, E.Y.W.* (2015). Interaction between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and achievement goals in predicting athletes sportspersonship. Kinesiology,.47(1), 115-122. 【SSCI, IF=0.59】

Chou, C. C., Huang, M. Y., Huang, C. J., Lu, F. J. H., & Tu, H. Y. (2015). The mediating role of critical thinking on motivation and peer interaction for motor skill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46(5), 391-408.【SSCI, IF = 0.453; Ranking in Psychology, Multidisciplinary: 96/129】

Wang, E.T.W., Lee, W.P., & Lu, F.J.H., * (2015). How coping resource reduces athletes’ burnout in sport settings: The mediating role of life stress.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48,3,251~264. DOI:10.3966/102472972015094803003.

Lu, F. J. H. *, J. H. Lin, Eva Y. W. Hsu, C. C. Chou, E.T.W. Wang, & L.C. Yeh (2014). Adolescents’ physical activity and peer norms: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fficacy.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18(2), 362-374. (SCI:IF=0.490)

Hsu, W.T., Pan, Y.S., Chou, H.S., Lee, W.P., & Lu, F. J. H. * (2014). Measuring Students’ Responsibility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strument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45, 5, 487-503.

Chang, Y. K.*, Ho, L. A., Lu, F. J. H., Ou, C. C., Song, T. F., & Gill, D. (2014). Self-talk and softball performances: The role of self-talk nature, motor task characteristics, and self-efficacy in novice softball players.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15,135-149.【SSCI, IF=1.86; Ranking in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 Tourism: 5/36】

Hsu, Y.W.*, Lu, F. J. H., & Lin, L.L. (2014). Physical Self-Concept, Possible Selves, and Well-Being Among Older Adults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40 (9), 666-675.

Lu, F. J. H., & Hsu, E.Y.W.* (2013). Injured Athletes’ Rehabilitation Belief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Contribution of Hope and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48(1), 92-98. ( SCI:IF=2.479).

Hsu, W.T., Pan, Y.H., Chou, H.S., & Lu, F. J. H (2013). Measuring student responsibility in physical education: Examinations the CSR and PSR models. South African Journal for Sport,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36 (2).

Hsu, Y.W., Alfermann, D., Lu, F.J.H. & Linda, L. Lin (2013). Pathways from fear of falling to quality of lif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the self-concept of health and physical independence. Aging & Mental Health, 17(7), pp.816-822. (SSCI in Gerontology, IF = 1.368 in 2011, Ranking 12/30).

Ju-Han Lin, Frank Jing-Horng Lu (2013). Interactive effects of visual and auditory intervention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and perceived effort.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icine. 12, 388-393. 【SCI, IF=1.142】.

Hsu, Y.W.*, & Lu, F. J. H.(2013). The Development & Validation of the Physical Self-Concept Scale for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9, 501-513.[ SSCI in 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 IF = 0.388 in 2011, Ranking 154/206)].

Lu, F. J. H., Hsu, Y.W. *, Chan, Y.S., J Cheen, J.R., & Kao, K.T. (2012). Assessing College Student-Athletes’ Life Stress: Initial Measurement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Measur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cience, 16, 254-267. (SCI:IF=0.891).

Lu, F. J. H., Eva Y. W. Hsu*, Jun-Ming Wang & Mei-Yao Huang, Jo-Ning Chang, and Chien-Hsin Wang (2012).Exercisers’ Identities and Exercise Dependenc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Exercise Commitment.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15(2), 618-631. (SCI:IF=0.471).

Singh, T.A & Lu, F.J.H (2011). Effect of Mental Imagery Training and Goal Setting on Skills Performance Levels of Soccer Players,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1 (1), 23-27.

Lu, F. J. H.,*., Li, G.S.F., Hsu, E. Y.W., & Williams, L. (2010). Relationship between Athlete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Precompetitive Anxiety.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110 (2), 1-16. (SSCI:IF=0.492).

Li, G.S.F*, Lu, F. J. H., & Wang, A.H.H. (2009).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activity,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health in Taiwa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 and Fitness, 7(1), 55-63.(SCI:IF=0.421).

(二)中文期刊論文

盧俊宏(2018):國際期刊對心理測驗與量表編製的新挑戰:更多心理計量學證據要求的趨勢。大專體育學刊,20(4),i~vi頁。

廖俊欽、徐世同、張志成、盧俊宏 (2018):男子肌肉狀態檢視行為相關因子的影響效果:多重中介模式檢定。大專體育學刊,20(2),112~128頁。

陳豪、陳泰亭、劉宏祐、盧俊宏*(2017)。額葉中線theta 腦波在運動情境當中的應用:注意力與焦慮。臺灣運動心理學報,第17 卷第1 期,91-109 頁。

王亭文、盧俊宏*、李偉萍(2016)。健身運動情境下自我對話之探析。體育學報,第49 卷第3 期,頁273~288。

盧俊宏、余清芳、余致萱,(2016)。止觀心理訓練在體育與運動情境的研究與應用,中華體育,30(1),31-38 頁。

劉雅文、盧俊宏、周宏室(2015):中文版舞蹈意象量表之信效度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7(2),189~202頁。

王亭文、盧俊宏* (2015):憤怒的力量:談生氣與運動表現。台灣體育學術研究,58,49-58。

王亭文、盧俊宏*,(2014)。探討競技運動中父母兼任教練之雙重角色關係。中華體育季刊, 28 (3),219~226頁。

劉雅文、盧俊宏、周宏室,(2014)。正面心理學在舞蹈教學的應用 ,大專體育,131,14-20 頁。

劉雅文、盧俊宏、周宏室(2014):用意象來增進舞蹈表現的可能性。中華體育季刊, 28 (2), 93~100頁。

劉雅文、盧俊宏、周宏室,(2014年)。來跳舞吧:男性大學生參與舞蹈課之歷程探索,大專體育學刊 ,16(2),182-191頁。

王亭文、盧俊宏 (2014):健身運動情境中的自我對話:理論與未來研究發展。中華體育季刊,28(1),63-72。

盧俊宏 (2013): 運動員生涯發展與生活適應面面觀。國民體育季刊,172,59~65頁。

李秀華、盧俊宏、許雅雯(2013) :中文版運動表現策略量表之初步效度驗證-競賽版及練習版,臺大體育學報, 24期,17 -27。

邱逸翔、盧俊宏(2013):Cohen知覺壓力量表在運動情境內外的應用和研究發展。中華體育季刊,27(3),221-230頁。

鍾孟玲、盧俊宏(2012): 性別刻板印象與運動行為探討,彰化師大體育學報, 11期,109 -119。

許雅雯、盧俊宏(2011):Pros and cons – 2x2成就目標中的精熟逃避目標。中華體育季刊,25(2),297~304 。

許雅雯、盧俊宏(2011):指導還是性騷擾?談運動情境中的性騷擾。中華體育季刊,25(1),139-147。

許雅雯、盧俊宏(2010):健身運動認定量表心理計量檢定與關係驗證。體育學報,43(3),47-60。

盧俊宏、許雅雯(2010):健身運動依賴、承諾、認同和行為之關係。大專體育學刊,12(2),43-51。

許雅雯、盧俊宏(2010):高齡者的身體自我概念。大專體育學刊,12(1),43-51。

盧俊宏、朱真儀、蔡巧玲、詹芳榕(2009) : 探索台灣運動員倦怠經驗:文化與訓練脈絡上的省思。應用心理研究,42,81~122頁。

盧俊宏、莊尚榮(2008):利用Vallerand內外在動機階層模式促進運動動機。中華體育季刊,22(4),79~86頁。

卓國雄、盧俊宏(2008) :學童選手運動表現害怕失敗評估量表發展之研究。教育學刊,30期,167~192頁。(TSSCI期刊)

卓國雄、盧俊宏(2008) :兒童版運動情境2×2成就目標量表之建構效度研究。體育學報,41(1),37~50頁。

陳龍弘、盧俊宏(2007):成就目標理論需要革新嗎?四向度成就目標理論與多重目標觀點。中華體育季刊,21(2),42-53頁。

盧俊宏、陳龍弘、卓國雄(2006) : Raedeke 和Smith運動員倦怠問卷(ABQ)之信、效度研究。體育學報,39(3),83~94頁。

盧俊宏(2006):利用心理技巧訓練激發選手競賽優勢。國民體育季刊,150,33~39頁

卓國雄、盧俊宏(2006) :以Lazarus 認知的-動機的-相關的情緒理論來看運動情境中的動機機轉。大專體育雙月刊,84期,120~128頁。

卓國雄、盧俊宏(2005) :害怕失敗、知覺比賽重要性和年齡對運動攻擊之區別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3),43-59。

林錫波、盧俊宏(2005):運動訓練的腦內革命。大專體育雙月刊,81,128-136頁。

盧俊宏(2005):運動心理學在健康促進上的角色。國民體育季刊,146,15~23頁。

盧俊宏、陳龍弘(2005) :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體適能、身體自我概念對自我概念之預測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2),159-168頁。

陳龍弘、盧俊宏、陳淑珠(2005):情緒調節(mood regulation)的概念與策略。諮商與輔導,235期,13-15頁。

卓國雄、盧俊宏(2005) :中文版表現失敗評估量表之修訂研究:探索性和驗證性因素分析。大專體育學刊,7(2),111-123頁。

陳龍弘、盧俊宏(2005):『原』來我們不一樣:從漢原差異談自我概念(self concept)的意涵及架構。大專體育雙月刊,77期,125-131頁。

陳龍弘、盧俊宏、楊明磊(2005):音樂於運動心理學的應用。輔導季刊,40(1),58-64頁。

卓國雄、盧俊宏(2005) :害怕失敗動機之結構與深層意義。大專體育雙月刊,76,99~105頁。

陳龍弘、盧俊宏、蔡英美(2005) :健身運動依賴量表之編製。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5(2),217-232。

葉麗琴、盧俊宏(2005) :不同運動員認同與運動背景對求職因應策略差異之研究。崇右學報,11,229-245。

盧俊宏、林登松、黃璟蕙、曹育翔(2004) : 運動員樂觀傾向與受傷後情緒反應與因應行為的關係研究。體育學報,36,107~118頁。

盧俊宏(2004) : 完美主義、成就目標運動員認同和競技倦怠的關係研究:一種社會認知觀點的探索。臺灣運動心理學報,4,117~132頁。

葉素汝、盧俊宏(民國2004) :女子體操選手的體重期望落差、身體形象知覺與飲食態度之關係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105~118頁。

張鐿鐘、陳志明、盧俊宏(2004) : 人格類型與運動傷害:預防與復健上的啟示,輔英體育學報,4,1~8頁。

盧俊宏、蔡錦雀、陳麗華、陳佳瑩(2004) : 健走運動與社區健康營造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33(3),46~51頁。

盧俊宏(2004) : 超越運動領導多元模式(MML):談教練角色與運動資優選手的培養與發展。教練科學,3期,1~11頁。

陳龍弘、盧俊宏、曾秋美、趙怡青、張喬斐(2004):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的臨床應用領域及生心理機轉。諮商與輔導(心理治療特刊),5期,58-61頁。

王耀德、盧俊宏(2004) :不是炒冷飯!而是要進一步挑戰:再談運動領域中目標設定理論。大專體育雙月刊,70期,130~135頁。

陳龍弘、盧俊宏(2004):我好氣!今天又不能運動了!再談健身運動情境中的負面運動上癮。中華體育季刊,73期,133-137頁。

卓國雄、盧俊宏(2004) :集體效能、團隊凝聚力和社會懈怠與拔河成績表現之關係研究。臺灣運動心理學報,3期,83~96頁。

陳龍弘、盧俊宏、陳淑珠(2004) : 真的是要活就要動:身體活動與健康效益之探討。健康世界,339期,36~39頁。

盧俊宏(2003) : 重量訓練對大學女生身體自我概念和心情之影響。臺灣運動心理學報,3期,111~126頁。

陳龍弘、盧俊宏(2003) : 生物回饋訓練對運動表現影響之探討。大專體育雙月刊,68期,165~171頁。

劉從國、盧俊宏(2003) : 運動競賽成敗結果、歸因、以及情緒之關係研究:驗證Weiner (1985)成就動機和情緒的歸因理論。體育學報,35,127~141頁。

邱秀霞、盧俊宏(2003) : 運動員主客觀成敗對其歸因差異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4(2),55~67頁。

盧俊宏(2003): 規律運動、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國民體育季刊,31(1),60~73頁。

鍾孟玲、盧俊宏(2002) :舞蹈成就目標取向量表之修訂研究,彰化師大體育學報,3, 112~120頁。

李安忠、盧俊宏(2002) : 多向度運動員精神取向量表修訂研究。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47~56頁。

林孟逸、盧俊宏(2002) :運動員目標取向與運動樂趣之相關研究。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57~70頁。

夏淑蓉、盧俊宏(2002) : 大專網球選手運動動機與運動員身心倦怠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4(1), 145~156頁。

何全進、盧俊宏(2002) :運動員認同概念與測驗初探。體育學報,33期,147~154頁。

徐瑞玉、盧俊宏(2002) :運動友誼品質量表之編制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10期,183~195頁

張鐿鐘、盧俊宏(2001b)。運動競賽正面精神狀態量表(APSMS) 之編製研究。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期,71-80頁。

張鐿鐘、盧俊宏(2001a) :盤斯心情量表(POMS)之修訂報告,大專體育學刊,3(2),47~57頁。

盧俊宏(2001) : 瞭解運動員的苦與樂。教練雙月刊,12期,2頁。

盧俊宏(2001) : 注意運動員傷害後的心理反應。教練雙月刊,11期,3頁。

涂俊苑、盧俊宏(2001) : 運動員傷害後的心理反應---概念性模式與研究方法的探討。大專體育雙月刊,53期,72~77頁。

李安忠、盧俊宏、聶喬齡(2001) : 運動員自我呈現與特質性焦慮關係之探討。大專體育雙月刊,52期,18~24頁。

李安忠、盧俊宏(2000) : 運動員自我呈現問卷修訂之研究。大專體育雙月刊,50期,89~96頁。

聶喬齡、盧俊宏(2000):運動員競技崩潰與相關心理之探討,大專體育,49期,45-53頁。

盧俊宏、黃瀅靜(1999):大專學生社會體型焦慮、身體質量指數、和運動行為之關係研究。大專體育,1卷2期,129~137頁。

卓國雄、盧俊宏(1999):社會懈怠與運動成績表現。大專體育雙月刊,46期,94~100頁。

盧俊宏、曾慧桓、趙文其、黃瀅靜(民國88年):完美主義概念與測驗初探。大專體育雙月刊,43期,43~51頁。

盧俊宏、蘇振鑫(1999) 學生運動員的心理問題與輔導策略。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0卷1期,63~80頁。

盧俊宏、曾慧桓、趙文其、黃瀅靜(1999):完美主義概念與測驗初探。大專體育雙月刊,43期,43~51頁。

盧俊宏、江慶兒(1998): 運動競賽焦慮研究的新趨勢。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卷2期,21~37頁。

盧俊宏(1998): 從事體適能運動所帶來的106種利益。臺灣省學校體育,8卷5期,17~23頁。

盧俊宏(1994): 國立體育學院運動技術學系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23卷1期,25~29頁。

盧俊宏(1993): 運動技術學系學生心理健康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2卷3期,85~107頁。

盧俊宏(1992): 運動競賽特質性焦慮的概念與應用。國立體育學院論叢,2卷2期,85~107頁。

盧俊宏(1992): 到達巔峰表現的七項步驟。中華體育,20期,22~27頁。

盧俊宏(1992): 運動歸因理論的探討。中華體育,16期,1~12頁。

盧俊宏(1991): 世界運動心理學研究的最新成就與發展。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卷3期,35~49頁。

盧俊宏(1991): 運動焦慮與覺醒(上)。大專體育雙月刊,1期,32~47頁。

盧俊宏(1991): 運動焦慮與覺醒(中)。大專體育雙月刊,2期,76~82頁。

盧俊宏(1991): 運動焦慮與覺醒(下)。大專體育雙月刊,3期,100~106頁。

盧俊宏(1990): 大專運動員競賽特質性焦慮之研究。體育學報,12期,45~69頁。

盧俊宏(1990): 運動智慧。學校體育雙月刊,1期,45~60頁。

盧俊宏(1990): 運動員人格研究的矛盾與迷思。中華體育,14期,28~33 頁。

盧俊宏(1990): 認知心理學在運動心理學地位的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卷2期,63~68頁。

盧俊宏(1990): 運動心理學概念。中華體育,12期,45~52頁。

盧俊宏(1990): 運動低潮的形成原因與防治方法。中華體育,8期,45~49頁。

盧俊宏(1989): 運動與心理健康。國民體育季刊,18卷2期,71~58頁。

盧俊宏(1987): 運動員如何控制焦慮創造佳績。中華奧會第十屆研討會專刊,144~156頁。

盧俊宏(1986): 運動心理學的應用與貢獻。國民體育季刊,15卷2期,43~48頁。

(三)專案研究

1.盧俊宏(2018-2019): 競技心理能量對運動技能測驗和比賽成績的預測研究: 運動員心理堅韌性與心理技能的相對效應。行政院科技108專題研究計劃,計劃編號: MOST 108-2410-H-034-042 -。

2.盧俊宏(2018-2019): 運動員心理能量: 經驗取樣法和跨文化驗證的深入探索。行政院科技107專題研究計劃,計劃編號: MOST 107-2410-H-034-042 -。

3.盧俊宏(2016-2018):運動員心理能量:概念化、測量編制、與實證研究。行政院科技105專題研究計劃,計劃編號:MOST 105-2410-H-034 -029 -MY2。

4.盧俊宏(2015):Smith (1986) 競技倦怠的認知─情意模式檢驗:生活壓力或組織壓力的效應。行政院科技部104專題研究計劃,計劃編號: MOST 104-2410-H-179-009。

5.盧俊宏(2014):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課程介入對運動員訓練與生活壓力、運動表現和康寧效果研究。行政院國科會103專題研究計劃,計劃編號: MOST 103 - 2410 - H - 179 - 008。

6.盧俊宏(2012-2013):大專學生運動員生活壓力、倦怠、傷害與健康關係研究:概念發展、測量編制、與實證研究。行政院國科會101專題研究計劃,計劃編號: NSC 101-2410-H-179-004-MY2。

7.盧俊宏(2011):大專學生運動員生活壓力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校內補助專題研究計劃。

8.盧俊宏(2010): 健康價值信念對健身運動承諾、依賴和行為之因果模式研究。行政院國科會99專題研究計劃,計劃編號: NSC 99-2410-H-179-008。

9.盧俊宏(2009): 受傷運動員希望特質和社會支持對復健過程主觀幸福感、復健信念和持續復健行為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98專題研究計劃,計劃編號: NSC 98-2413-H-179-006。

10.盧俊宏(2006): 運動員情緒智慧賽對賽前焦慮方向與強度以及賽後成敗歸因之關係研究。行政院國科會95專題研究計劃,計劃編號: NSC 95-2413-H-179-005。

11.盧俊宏(2005): 健身運動依賴、健身運動承諾和健身運動認同之關係研究。行政院國科會94專題研究計劃,計劃編號: NSC 94-2413-H-179-005。

12.盧俊宏(2004): 運動員競技倦怠研究:相關概念交叉驗證與時間序列模式的探討。行政院國科會93專題研究計劃,計劃編號: NSC 93-2413-H-179-007。

13.盧俊宏(2003): 城鄉原住民與漢人學童身體活動行為、動作協調能力、與身體自我概念對整體自我概念的預測研究。行政院國科會92專題研究計劃,計劃編號: NSC 92-2413-H-179-017-006。

14.盧俊宏(2003): 國內健走(快走)行為與環境之研究。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年92委託專題研究計劃,計劃編號: BHP 92-6-009。

15.盧俊宏(2002): 運動員競技倦怠、學得性無助和運動動機:質與量的研究。行政院國科會91專題研究計劃,計劃編號: NSC 91-2413-H-179-017-005。

16.盧俊宏(2001):運動員人格類型對運動傷害後情緒反應與因應行為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90專題研究計劃,計劃編號: NSC 90-2413-H-179-017-005。

17.盧俊宏(1999): 大專運動員競技倦怠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89專題研究計劃,計劃編號: NSC 89-2413-H-179-017。

18.盧俊宏(1999): 完美主義、成就目標取向、和自我呈現對運動競賽前焦慮與成績表現之預測研究。行政院國科會89專題研究計劃,計劃編號: NSC 89-2413-H-179-006-S

19.盧俊宏(1998): 十週重量訓練對大學女生自我參酌思想、身體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之影響。行政院國科會88專題研究計劃,計劃編號: NSC 88-2413-H-179-008。

(四)專書及時事評論

1. Lu, F.J.H & Lee, R.W.P(2014). Golf in Taiwan: A case of talent development and social influences, pp. 131-140.in P.C Terry, LW Zhang, YH Kim, T Morris, & S Hanrahan (Eds.).Asian Secrets of Sport Psychology.

2. 盧俊宏(2013): 第三章: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周宏室總校閱,體育概論。台中市: 華格那出版。

3. 盧俊宏(2010): 第七章:培養自信心。林正常等編著,學校運動教練手冊。台北: 中華民國教練協會出版。

4. 洪聰敏、季力康、盧俊宏、廖主民主編(2009)。運動心理學。台北:禾楓書局。第十三章:整合東方武術『氣』的概念到心理技巧訓練中,頁13-1~20。

5. Lu, F.J.H.(2009). Integrating Eastern “Chi” Concept into Psychological Skill Training, pp. 131-140.in E.T.H. Hung, Ridor, R., & Hackfort, D.(Eds.).Psychology of Sport Excellence.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6. 盧俊宏、季力康主編(2009) :運動心理學:心理學在運動與健康之間的連結。應用心理研究,42期,55~213頁。

7. 盧俊宏(2008): 第二十章:成癮性和不健康行為(addict and unhealthy behavior); ;第二十一章:倦怠和過度訓練(athlete burnout and overtraining);二十二章:經由競技運動促進孩童心理發展(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through sport) 季力康等譯,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台北: 華騰文化出版。

8. 盧俊宏、廖主民、季力康(2008):運動社會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409頁,含參考文獻,中英文索引。

9. 盧俊宏(2007): 體育理論經典叢書,程瑞福主編,健身運動心理學(535~564頁)。台北: 國立教育資料館出版。

10. 盧俊宏、詹芳榕(2006): 卓越奧運表現心理學:從2004年雅典奧運談起。第29屆奧林匹克研討會報告書,第117~126頁。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

11.盧俊宏、卓國雄、陳龍弘(2005): 健身運動心理學:理論與概念。台北: 易利圖書出版。

12.盧俊宏(2005): 運動健康管理,張妙瑛主編,第六章:運動、心理健康和促進策略。台北: 全華科技圖書出版。

13.盧俊宏(2004): 第五章:壓力管理與健康,林晉利主編,健康計劃教學課程講義。台北: 國立體育學院出版。

14.盧俊宏(2004): 第四章:運動心理諮商產業之開發,李誠主編,拼體育興經濟。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社

15.盧俊宏(民國91年): 第十五章:目標設定(goal setting) (p275~p292);第二十章:成癮性和不健康行為(addict and unhealthy behavior) (p373~p390);;第二十一章:倦怠和過度訓練(athlete burnout and overtraining) (p391~p410);;第二十二章:經由競技運動促進孩童心理發展(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through sport) (p411~p428);簡曜輝等譯,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台北: 臺灣運動心理學學會。

16.盧俊宏(民國91年):第一章:如何尋找論文題材(p3~p16);第五章:如何撰寫結論與建議(p44~p52); 王俊明主編,九十一年度論文寫作研習會手冊。台北:中華民國大專體育總會。

17.盧俊宏譯(民國89年): 第三章:體育教學計劃(p69~p127);第五章:休閒運動:校內競賽活動、體適能、戶外活動與運動俱樂部活動方案(p129~p167); 第六章:公私立部門的體育運動計劃管理(p241~p286); 袁愈光主譯,體育運動管理學。台北:McGraw-Hill。

18.盧俊宏(民國89年): 第五章:運動依附性(exercise adherence) (p63~p71);第六章:運動的心理效果(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exercise) (p75~p84); 簡曜輝主編,運動心理學。台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盧俊宏譯(民國88年6月)掌握心智計策的控制:競技運動和體育活動的心理技巧。原著:Diane L. G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

20.Lu, J. H.(1998). Self-Efficacy, Competition Outcome, and Causal Attributions in Sport.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

21.盧俊宏(民國87年):體院人的就業態度-體育界的傻瓜精神;國立體育學院校刊,44期。

22.盧俊宏(民國83年): 運動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569頁,含參考文獻,中英文索引。

23.盧俊宏(民國83年): 奧林匹克活動的概念。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百週年紀念專刊,169~179頁。台北: 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員會。

24.盧俊宏(民國83年): 運動場上的攻擊與暴力。台北:聯合晚報;5月3日。

25.盧俊宏(民國83年): 勝利的淚水。台北:聯合晚報;3月5日。

26.盧俊宏(民國80年): 到達巔峰表現的七項步驟---操作手冊。國立體育學院推廣 中心編印,1~60頁。

27.盧俊宏譯(民國75年):運動員心智訓練指導。台北:徐亨體育文化基金會;136頁。

28.盧俊宏譯(民國75年):人體動作的發展。台北: 師大體育學會;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