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锦赛弃跳保全运?张溟鲲的选择背后,是中国田径运动员的艰难生存现实

5209 新品推荐 | 2025-10-13 21:30:27

你说这事儿奇不奇怪啊! 东京世锦赛男子跳远决赛,张溟鲲第二跳就干出了8米18,排名靠前,形势一片大好。 结果呢?

说是为了“避免受伤和体力消耗”。

后来一琢磨,哦,两个月后就是全运会了。 听说全运会拿个奖牌,奖金丰厚不说,还关系到退役后的工作和生活保障。 世锦赛呢? 除了名声响点儿,实际好处可能真没那么实在。 这么一想,好像又能理解他了。

说到伤病风险,那可真是运动员的噩梦。 还记得石雨豪吗? 2018年钻石联赛上海站,就因为下雨天场地湿滑,拼命一跳,结果左脚多个趾骨严重脱位,一伤就是好几年。 虽然后来他换起跳腿居然还能跳回来,2025年世锦赛还拿了铜牌,但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奇迹啊。 张溟鲲今年5月也因伤退出了长三角钻石赛,理由也是“出于对身体的保护”。 看来他是真怕了。

咱们中国田径有个老毛病,就是“国内开花国外哑”。 2023年布达佩斯世锦赛,中国田径队只拿了2铜,创了20年最差战绩。 2025年东京世锦赛,据说更是颗粒无收。 传统优势项目比如竞走,2022年世锦赛就已经出现滑坡迹象了,女子投掷项目也主要是老将在撑场面,新人冒尖的少。

问题出在哪儿呢? 感觉咱们的训练方法好像有点跟不上时代了。 有人说“训练像复读机,对手早用上节奏芯片、生物力学分析了,咱们还在数圈跑”。 选材也慢半拍,欧美俱乐部早把15岁小孩拉去测骨龄、AI预测潜力了,咱们的体校选拔机制还比较传统。

而且咱们的运动员出国比赛的机会还是少。 大运会上就有例子,万米选手马秀针因为“不适应前半程快节奏”,只拿了第十二名。 平时都没经历过那种强度,突然上去比赛,确实容易懵圈。

不过话说回来,咱们也不是没有亮点。 2025年8月的全国田径锦标赛,16岁的小姑娘严子怡居然破了世界青年纪录。 张溟鲲自己也在2025年2月的葡萄牙室内赛跳出了8米24,刷新了个人最好成绩,距离亚洲室内纪录只差3厘米。 这说明咱们的运动员不是没实力。

现在国家田径队也开始整点儿新花样了,搞了什么由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营养保障、器材设备、心理咨询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复合型团队。 训练的时候用科技设备监测数据,避免过度训练导致伤病,还通过对比中外高水平运动员的数据来找技术差距。 这些办法听起来挺靠谱的。

中国田协在巴黎奥运周期还在执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让运动员多去田径发达的国家训练比赛,也让外国高水平教练来中国执教。 这是好事儿啊,闭门造车肯定不行。

对了,去年9月还搞了个“优秀运动员终身保障公益项目”,给巴黎奥运会拿了奖牌的运动员发终身保障金,等他们60岁以后每个月能领几千块钱。 这确实能解决一点后顾之忧,但问题是,没奥运会奖牌的运动员咋办? 全国冠军呢?

所以你看,张溟鲲的选择背后,其实是一整套体系的困境。 运动员在“为国争光”和“个人生计”之间做选择,不容易啊。 如果国内比赛的奖励和保障更到位,如果国际大赛的经验更丰富,如果训练体系更科学,他们会不会更愿意在国际赛场上拼尽全力?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拼命受了伤,导致职业生涯提前结束,他们的后半生又该由谁来保障呢? 咱们这些看客,是希望他们不顾一切地去拼,还是理解他们做出更保护自己职业生涯的选择?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