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时候曾经着魔于足球,几乎每天都到操场上很拼命的踢,以职业球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后来父亲对我说:“你踢得这么拼,有意义吗?你知道吗,那些职业运动员,不管什么运动,全身都是伤,不值得。我以前是业余体校练体操的。我看到那些职业体操运动员身上的伤,就决定不要朝职业的方向发展了。健康很重要,自己开心就好。”
我没有听他的,继续那么拼命的踢球。后来有一天,大概是受伤了,我忽然意识到足球对于我来说确实没有意义。我在做什么呢?我真的喜欢足球吗?我只是因为别人都在踢足球,不会踢球会被人嘲笑,气不过,才这么拼命的要把这个事做好。我并不真的喜欢足球,电视上的球赛我都不看的,总是传来传去很少进球,太无聊了,而且还那么多丑闻。
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放弃了足球,选择了其它的运动,可以让我自己开心的运动,我玩起了滑板。我的滑板从来没有玩得很“专业”。虽然我努力过,但最后连 kickflip 都没有练会。
回想起来,我为什么要练 kickflip 呢?就因为别人都说那是滑板的“必修课”吗?跳起来,板子在脚下翻一圈,除了很炫之外,好像也没什么意思。滑板的轮子应该是在地上滚的,出现轮子朝天的状态,似乎并不具有美感。对高难动作的追求,让很多人忽略了简单动作的流线美感。
滑板能在路上跑,可以拐弯,其实就已经很好玩了。我还能 ollie 上两三个台阶,应该知足了。所以除了 ollie 之外,我练的基本是“自由式”动作,比如 wheelie(也叫 manual,但我不喜欢 manual 这个名字),就是只用后面两个轮子,或者只用前面两个轮子滑。别人追求的是难度,我追求的是美感。
我的 wheelie 可以做很远,这需要很好的平衡性,对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有好处,而且不容易受伤。我不跟好像很专业的滑板爱好者接触,因为他们总是说,你玩滑板为什么不去涂鸦呢,为什么不听 HipHop 音乐呢?可我玩滑板就只是玩滑板,不接受职业滑板选手宣传的那些“配套文化”。别误会了,有些 HipHop 音乐我觉得挺好听的,只是我不会因为玩滑板就偏爱 HipHop 音乐。
最后计算机成为了我的专业。最开头我是真心喜欢计算机的,小学的时候经常到中学的计算机房去玩,看到那些代码能做出很有趣的软件和游戏,就觉得很喜欢。进入大学计算机系,进行“专业学习”之后,这兴趣却受到各种污染。计算机业界的那些事我已经说了太多,就不在这里细说了。
就像职业运动员一样,作为一个计算机“专业人士”,我已经做过太多自己不想做的扯淡事情,不断出现 AI 这类兴奋剂一样的噱头,需要对付太多劣质的设计,还有无知的管理层带来的麻烦。职业运动员伤的是身体,职业计算机工作者伤的是脑子,不过有时也会伤到身体。虽然我是专业的计算机科学家,可是我宁愿称自己是一个“计算机爱好者”。做专业的计算机工作者,真的还不如做业余的。
最近这段时间折腾大提琴,不但练习花了工夫,而且对琴本身也做了一些研究。很多人喜欢说“装备不重要,自己把技术练好就行”,我并不赞同这说法。要是一个乐器发不出好的声音,我为什么要学它呢?为了折磨自己吗?光是用它来练技术,这种想法其实是很功利的,所以乐器肯定不能买太差的。好的乐器,就算你不能用它演奏复杂的乐曲,能发出一两个好听的声音,就已经很满足了。在决定学大提琴之前,我考虑的乐器其实是颂钵。
结果一失足,在世界上最容易和最难的乐器之间,我选了最难的。一旦选择了,我还是要做好的。我想让我的琴音色很美,操作要很舒服,按弦手指不要痛,不要太费力,所以买来很软的“非演奏级”琴弦,并且去找制琴师,想把琴桥调得很矮,最大限度的减小张力。结果他说:“专业演奏者的琴弦都比较高的,人家就是追求这个手感。如果你调矮了,以后拉某些曲目,琴弦会擦到指板的,音量也不行。”
第一次听他这么说,我就没有调,继续练习,继续手指痛,而且音量大得让我不舒服。后来我想了一下,我只是喜欢大提琴的声音,我跟专业的大提琴演奏者比什么呢?我想成为专业的吗?我想演奏那些我觉得无聊的大提琴协奏曲吗?答案都是“不”。很多会乐器的人爱说“No pain, no gain”,可我并不信这个。我相信人的身体和健康高于一切外部事物,音乐也不例外。
所以我终于让他给我做了一个非常矮的,低于标准高度的琴桥,瞬间舒服了。而且有趣的是,我使出很大的力量拉弦,都担心琴弦会被拉断,琴弦却从未碰到指板。这让我比较迷惑,专业演奏者的弦这么高,追求的是什么。
看见某些专业大提琴演奏者说,琴盒里必备品之一是强力胶(super glue)。以为他是用来粘琴的,结果是用来粘手的。因为皮肤遇到强力胶会形成硬的痂,手指的茧破了的时候,涂上强力胶变硬了,就不会痛了。还记得曾经有一次不小心把强力胶弄到手上,所以我知道那是什么效果,那种气味,那种感觉…… 我有点吃惊,人类的身体原来可以这么用。
我只练习我喜欢的音乐,就算它们很容易,不能显示“专业水准”,我只要自己开心。因为我是这个琴的主人,我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我奏的音乐不是用来给别人听的,也不是为了让别人赞美我。
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对于我来说,“专业”或者“职业”(professional)这个词不再意味着水平高,而只是意味着你要以这个事情为生。也就是说,你得靠它挣钱,不做这个事情你就活不了。进一步的意思就是说,作为一个“职业选手”,你可能会为了钱而去做你不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只做你喜欢的事情。你得按照“行业标准”行事,别无选择,这就是“专业”一词在我心目中的意思。
比如在大提琴领域,专业的大提琴家往往需要去演奏他们并不真正喜欢的一些曲目,需要迎合大众的品味,需要使用大量的 vibrato,需要把琴弦抬高以增大音量,为此他们需要折磨自己的手指,甚至可能受伤。为了让音乐厅最后排的听众也能听清楚音乐,他需要选择高频泛音很重,具有强大“穿透力”的“演奏级琴弦”。
但这些高频泛音使得自己在演奏时无法享受音乐,因为听起来是刺耳的,只有穿透很厚的空气之后才可以好听。大提琴音量如此之大,演奏者自己靠得这么近,如果用正常力度,其实是难以享受的。这些做法感觉就像是职业运动员用兴奋剂一样。这一切的设计都是为了“职业”,说白了,是为了钱,为了生存。
观察巴洛克式的大提琴,它们的指板角度比现代大提琴小,琴桥高度很矮,用的羊肠弦张力很小,所以演奏起来非常轻松,可就是音量和穿透力无法满足现代大型音乐厅的需求。我猜想,在巴洛克时代,很多大提琴都是业余爱好者在用,朋友聚会大家一起奏乐玩的,音量大了反而嫌太吵。职业的演奏者肯定有,但他们的演出场地也不会很大。因为到处都有现场演出,甚至是免费的,所以不会有那么多人同时去一个地方。
不像现在,高水平的演奏者极其稀少,好不容易来一场演出,需要体育场那么大的音乐厅来容纳这么多的人。为了后排听众都能听见,乐器的音量就需要大,琴弦张力就得大,按起来就手痛,结果会用这乐器的人就越来越少…… 恶性循环。
很多这些巴洛克时代的“业余爱好者”的水平,恐怕比现代的职业演奏者还要高,因为他们大部分的时间用于理解和创造音乐,而不是用来克服乐器本身带来的困难。而且因为乐器容易用,比较普及,出产高质量人才也多了。那个时代为什么出现那么多伟大的作品,让后人只能瞻仰,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吧。
现在的世界需要更多的业余音乐爱好者和艺术爱好者,不应该做个什么事情就想着朝职业的方向发展,总觉得职业的就高于业余的,结果就只好按别人制定的标准行事。应该为“业余”或者“爱好者”一词正名,它并不代表着水平低,反而可能是更高的。“业余”的意思只是不需要为此卖命而已。
最初的奥运会要求运动员是业余选手,而不能是职业运动员,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但可惜,奥运会也和以前不一样了。对“职业选手”的崇拜,正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人真正喜欢他们所做的事情的世界。
现在我终于相信了之前看过的一个启示:如果你真的喜欢一件事情,就应该考虑把它作为业余爱好,而不要把它作为职业的工作。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2 世界杯球星|世界世界杯|世界杯周边商城网|114t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